上消化道出血在执业医师考试中每年一般是一道题,重点是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考题。考生应该注意这一点。
消化系统分值占执业医师考试的75分左右,而上消化道出血作为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虽然考题很少,但是是每年必考。
上消化道大出血
1.病因和病理
(1)病因: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急性胃黏膜损伤、胃癌、胆道出血、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等(2001,2002)。
(2)概念: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2002)病变导致的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地鱼指短照问内出血>1 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
2.临床表现
(1)肠源性氮质血症。
(2)发热:多数患者消化道大出血后24h出现低热。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①头晕、心悸、乏力、心率快、血压低。②休克状态。
(4)血象变化:发病3~4h后才能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4h内网织红细胞增高,出血不止则持续增高;白细胞可增高(10~20)×109/L(出血的早标)。
(5)呕血和黑粪:①黑粪。一定出现,柏油大便,出血速度快时可为暗红和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所有消化道出血都可出现:隐血试验强阳性。②呕血。多为咖啡渣样(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形成正铁血红素),出血多时可有鲜血和血块;幽门以上出血或出血迅速、大量才发生呕血。
3.诊断
(1)上消化道出血诊断:①呕血、黑粪、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②呕吐物或粪隐血试验阳性。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下降。
(2)出血诊断
①出血量的估计
呕血:出血量>250~300ml。
柏油样便:出血量>50~100ml/d。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出血量>5~10ml/d。
头晕、心悸、乏力:出血量>400~500ml/次。
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800~1 000ml/次。
②出血是否停止的估计
黑粪需要几天才能排净、不能根据黑粪诊断继续出血。
血红蛋白持续下降、网织红细胞持续增高:存在持续出血或再出血。
循环衰竭经补液输血后不改善或暂时改善:存在持续出血或再出血。
补液充足、尿量足够的情况下氮质血症持续存在:存在持续出血或再出血。
反复呕血,黑粪次数增多、稀薄、暗红色、肠鸣音亢进:存在持续出血或再出血。
③出血部位的判断
小肠病变可能表现为黑粪或者便血。
肠鸣音亢进和血BUN升高亦可提示UGIB。
大便常规见到红细胞提示下消化道出血。
黑粪一般提示血在胃肠道内存留时间>14h。
活跃的上消化道出血也有可能表现为便血,此时患者常会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血红蛋白下降。
(3)病因诊断
①病史:不能提供确诊依据。
a.胃癌:中年、上腹痛、纳差、消瘦。
b.食管静脉曲张:乙肝史、饮酒史、肝硬化、腹水。
c.急性胃黏膜损伤:NSAID药物使用史、酗酒史、应激史。
d.消化性溃疡:慢性、周期性、规律性腹痛,出血后腹痛缓解。
②患者大量出血,胃镜和钡餐做不了,选择性动脉造影同时介入治疗。
③钡餐:基本被胃镜替代,主要用于胃镜未发现病变,怀疑病变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以下的情况;活动性出血为禁忌,过早进行可导致再出血,出血停止后几天再进行。
④胃镜:方法(2002、2003)。应在出血24~48h内进行,否则一些病变会愈合而不能判断病因;可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降段以上的消化道;可同时治疗。
4.治疗
(1)抗休克,补液治疗。
(2)制酸药应用(2001、2002)():胃酸分泌的抑制对控制和预防胃及十二指肠出血有重要意义,血小板的凝聚只有在pH>6.0时才发挥作 用,pH<5.0时新形成的凝血块会被迅速消化而不利于止血;胃内pH的提高可抑制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从而稳定已形成的血痂,有利于止血。
(3)止血治疗:①止血药物治疗(垂体后叶素(2000):可收缩内脏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起止血作用;但可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冠心病、心律失常、腹痛,对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应慎用,同时硝酸甘油滴注可减少不良反应;用法是5%葡萄糖溶液200ml+垂体后叶素20U,在20min内滴完)。②内镜止血治 疗。
(4)三腔二囊管:既是诊断方法,也是治疗方法。
(5)介入治疗:内镜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一般在出血后立即或6~12h内进行,可确定出血原因,并可在内镜下行止血治疗。
(6)手术治疗。
(7)预防再次出血。
下消化道大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肿瘤和息肉、炎性疾病(UC)、血管病变、肠壁结构异常、痔疮;
主要有小肠出血和结肠直肠出血。
1.小肠出血表现为无痛性便血,间断发生,可致贫血;甚至发生大量出血;
2.结肠直肠出血表现为鲜血便,便中带血,黑粪,也可发生大量出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
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