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心血管检查
一、心脏检查
(一)视诊
1.心前区隆起 心前区隆起的意义
儿童时期某些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导致的心脏病,尤其是右心室肥厚。常见于先天性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二尖瓣狭窄、大量心包积液等。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隆起伴搏动,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升主动脉扩张。
2.心尖搏动
(1)正常心尖搏动: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搏动范围直径2.0~2.5cm。
(2)心尖搏动移位
生理性移位:年龄、体型、体位
病理性移位:
心脏因素:右心室增大,向左侧移位;左心室增大,向左下移位。
非心脏因素:患侧胸腔积液、气胸,心尖向健侧移位;患侧肺不张、胸膜肥厚粘连,心尖向患侧移位;膈肌上抬,心尖向上外移位;膈肌下移,心尖向下内移位。
(3)心尖搏动强度变化
增强:心脏收缩增强,如心室肥大、运动、高热、严重贫血、甲亢。
减弱:心脏收缩减弱,如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
其他因素: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
(4)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见于粘连性心包炎、重度右室肥大。
(二)触诊:检查方法是检察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和中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单指指腹触诊。
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的意义。
验证望诊结果,其意义与望诊一致。
2.心前区震颤
(1)震颤产生的机制:与杂音产生机制相同。由于震颤产生机制与杂音相同,故有震颤一定可听到杂音,且在一定条件下,杂音越响,震颤越强;但听到杂音不一定能触到震颤。
(2)震颤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收缩期震颤,见于主动脉瓣狭窄(风湿性、先天性、老年性)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收缩期震颤,见于肺动脉瓣狭窄(先天性)
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震颤,室间隔缺损(先天性)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性震颤,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
心尖部,收缩期震颤,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性或其他病因)
心尖部,舒张期震颤,二尖瓣狭窄(风湿性)
3.心包摩擦感
(1)触诊特点:心前区,胸骨左缘第四肋间。收缩期及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粗糙摩擦感。
(2)检查方法:收缩期、前倾位、呼气末触诊。(心包摩擦感与呼吸运动无关,但收缩期,坐位前倾呼气末心脏更贴近胸壁,更易触及)
(3)临床意义: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致心包表面粗糙,见于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三)叩诊
1.心脏浊音界的叩诊方法和顺序
(1)叩诊方法。
(2)叩诊顺序: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2.正常心脏浊音界
(1)正常心浊音界:右界各肋间与胸骨右缘几乎一致(第四肋间可能稍超过胸骨右缘);左界自第二肋间起向外逐渐形成一外凸弧线直至第五肋问,第三肋间心界距前正中线距离是第五肋间的一半。
(2)心界各部的组成:自上而下,右界为上腔静脉、右心房;左界为主动脉、肺动脉、左心室。
3.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
(1)左心室增大:心界向左下增大,呈靴形心,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病变。
(2)右心室增大:心界向两侧扩大,以向左显著,见于肺心病、二尖瓣狭窄。
(3)左右心室增大:心界向两侧扩大。左侧以向左下为主,见于扩张型心肌病。
(4)左房增大并发肺动脉段扩大:左侧第2、3肋间心界增大,心腰凸出,呈梨形心,见于二尖瓣狭窄。
(5)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扩大,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呈烧瓶样,见于心包积液。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和听诊顺序
(1)听诊区:①二尖瓣区位于心尖部;②肺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③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⑤三尖瓣区位于胸骨下段左缘或右缘。
(2)听诊顺序:从心尖部开始至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
(1)心音(S1):代表心室收缩开始
产生机理:二尖瓣关闭及三尖瓣关闭是S1的主要组成成分。
特点:心尖部听诊响,音调较低钝、强度较强、历时较长,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
(2)第二心音(S2):代表心室舒张开始。
产生机理: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突然关闭引起的震动是S2的主要组成成分。
特点:S2的主动脉瓣成分(A2)在前,肺动脉瓣成分(P2)在后。音调高、脆、强度较S1弱、历时较短,在心底部听诊响。
(3)第三心音(S3):心室快速充盈期末。
产生机理:心室快速充盈期末血流冲击心室壁,心室肌伸展,腱索、乳头肌紧张的振动。
特点:音调低钝、强度弱、持续时间短,在心尖部内上方及仰卧位和左侧卧位听诊清晰。高抬下肢可增强、坐位或立位可减弱或消失。
(4)第四心音(S4):出现在心室舒张末期。
产生机理:心房收缩使房室瓣及其相关结构突然紧张振动。
特点:低频低振幅,正常不能被人耳听到。
通常只能听到S1和S2,在某些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也可以听到S3。一般听不到S4,如能听到可能为病理性。
3.心音的变化
(1)S1强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①S1增强:心室收缩时心室内压力上升速度加快,瓣膜关闭振动幅度增大,常在心动过速及心肌收缩力加强时出现。临床见于二尖瓣狭窄、期前收缩、高热、贫血、甲亢等。
②S1减弱:心室舒张期过度充盈,心肌收缩力减弱。临床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③S1强弱不等:见于心房颤动、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2)S2:强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①S2增强:外周动脉阻力增加,压力增高,血流量增多,可使S2的A2成分增强。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等。肺动脉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肺血流量增多,可使S2的P2成分增强。见于肺心病、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左心衰竭等。
②S2减弱:体循环或肺循环阻力下降,压力降低,血流量减少,可使S2的A2及P2成分减弱,临床见于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和狭窄、低血压等。
(3)S1及S2性质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S1及S2原有性质改变,两者极其相似,形成“单音律”,见于心肌严重病变。
S1及S2减弱,类似钟摆声,称为“钟摆律”或“胎心律”,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提示病情严重。
(4)心音分裂
①S1分裂: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见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衰竭、二尖瓣狭窄、左房黏液瘤等。
②S2分裂:
生理性分裂:吸气后分裂明显,可见于正常人,尤其是青少年。
通常分裂:右心室排血时间延长或左心室射血时间缩短,见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等。
固定分裂:分裂不受呼吸的影响,S2的A2及P2两个成分时距固定,见于房间隔缺损。
反常分裂:A2成分关闭晚于P2成分,吸气时分裂变窄,见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狭窄、重度高血压病等。
4.额外心音:
額外心音 指在正常心音S1、S2之外听到的病理性附加音,与心脏杂音性质不同。多数为病理性,大部分出现在S2之后即舒张期,与原有的心音S1、S2构成三音律,如奔马律、开瓣音和心包叩击音等;也可出现在S1之后即收缩期,如收缩期喷射音。
(1)舒张期额外心音
奔马律
由出现在S2之后的病理S3或S4,与原有的S1、S2组成的节律,在心率快时(>100次/min),极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奔马律是心肌严重受损病变的重要体征。
按出现时间的早晚,奔马律可分为3种:
1.舒张早期奔马律
为常见的一种奔马律。由于发生在舒张期较早期即在S2之后,故通常称为舒张早期奔马律。也叫室性奔马律。因为它实际上是由病理性S3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故又称第三心音奔马律。
(1)常见病因: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重症心肌炎、心肌病等。
(2)产生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心室壁顺应性减退,在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时,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振动所致,故也称室性奔马律。
(3)听诊特点:①音调较低;②强度较弱;③出现在舒张期即S2后;④听诊清晰部位,左室奔马律在心尖部,右室奔马律在胸骨下端左缘;⑤呼吸的影响,左室奔马律呼气末明显,吸气时减弱;右室奔马律吸气时明显,呼气时减弱。
(4)临床意义:舒张早期奔马律反映左室收缩功能严重低下,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
2.舒张晚期奔马律
由于发生较晚,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S1前0.1s出现,故常称为收缩期前奔马律或房性奔马律。由于它实际上是其病理性S4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也称为第四心音奔马律。
(1)病因:多见于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心室肥厚的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冠心病、肺动脉瓣狭窄等。
(2)产生机制:由于舒张末期左室压力增高和顺应性降低,左房为克服来自心室的充盈阻力而加强收缩所致,因而也称为房性奔马律。
(3)听诊特点:①音调较低;②强度较弱;③距S2较远,距S1近;④听诊清晰部位:在心尖区稍内侧;⑤呼吸的影响:呼气末响(如来自右房者则在吸气末加强)。
(4)临床意义:反映心室收缩期压力负荷过重或心肌受损所致的室壁顺应性降低。
3.重叠奔马律
当同时存在舒张早期奔马律和舒张晚期奔马律时,听诊呈四个音响,宛如火车头奔弛时轮机发出的声音,称为四音律,又称“火车头”奔马律。当心率增至相当快(>120次/min)时,是舒张早期奔马律的S3与舒张晚期奔马律的S4互相重叠,称为重叠奔马律。当心率减慢时,又恢复为四音律,常见于心肌病、左或右心衰竭伴心动过速时。
②开瓣音:二尖瓣狭窄患者出现,位于S2后的高音调、短促、拍击样音,是瓣叶尚有弹性及活动性的间接指标。
③心包叩击音:位于舒张早期,提示缩窄性心包炎。
(2)收缩期额外心音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高调、短促、清脆的Ka—Ta样音,临床上见于二尖瓣脱垂,并常可合并收缩晚期杂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5.心脏杂音:
(1)杂音产生的机理
① 血流加速:产生旋涡,速度越快,杂音越响。
②瓣膜开放口径或大血管通道狭窄:血流通过狭窄处产生湍流而形成杂音。
③瓣膜关闭不全:血流经过关闭不全的部位会产生旋涡而出现杂音。
④异常血流通道:心腔内或大血管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血流通过形成旋涡。
⑤心腔内异物或异常结构:心腔内假腱索、腱索断裂的残端均可扰乱血液层流而出
现杂音。
⑥大血管瘤样扩张:血液在流经血管瘤时形成旋涡而产生杂音。
(2)杂音性质:音调可用柔和、粗糙来表示;音色可用吹风样、隆隆样、机器样、喷射样、叹气样、乐音样来表示。
(3)杂音强度:Levine 6级分级法。
级别 |
响度 |
听诊特点 |
震颤 |
1 |
轻 |
很弱,需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听到,易被忽略 |
无 |
2 |
轻度 |
较易听到,不太响亮 |
无 |
3 |
中度 |
明显的杂音,较响亮 |
无或可能有 |
4 |
响度 |
杂音响亮 |
有 |
5 |
很响 |
杂音很强,且向四周甚至背部传导,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听不到 |
明显 |
6 |
响 |
杂音震耳,即使听诊器离胸壁一定距离也能听到 |
强烈 |
(4)杂音形态:递增型、递减型、递增递减型、连续型、一贯型。
(5)杂音传导: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向左腋下传导,主动脉瓣狭窄杂音向颈部传导,二尖瓣狭窄杂音较局限不传导。杂音传导与产生杂音时的血流方向有关。
(6)杂音时相: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连续性杂音。一般认为舒张期杂音及连续性杂音均为病理性杂音,而收缩期杂音则有器质性及功能性两种可能。
(7)杂音的临床意义
1)收缩期杂音
①二尖瓣区:
功能性杂音:吹风样,1/6或2/6级,柔和,见于剧烈运动、发热、贫血、甲亢等。
相对性杂音:见于左心室扩大,如高血压、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
器质性杂音:粗糙、响亮、3/6级以上,向左腋下传导,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②主动脉瓣区:
相对性杂音:杂音柔和,A2亢进。见于升主动脉扩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器质性杂音:喷射性、粗糙响亮、常伴有震颤,向颈部传导,A2减弱。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
③肺动脉瓣区:
生理性杂音:多见,柔和、吹风样、2/6级以下,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相对性杂音:肺动脉高压所致的相对性肺动脉狭窄,杂音伴有P2亢进,见于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
器质性杂音:喷射性、粗糙、3/6级以上,常伴有震颤,P2减弱。见于肺动脉瓣狭窄。
④三尖瓣区:
相对性杂音:吹风样、柔和、吸气增强,3/6级以下,多见于右心室扩张,如肺心病、二尖瓣狭窄伴心力衰竭。
器质性杂音:极少见。
⑤胸骨左缘3、4肋间:响亮、粗糙、有时呈喷射样的收缩期杂音伴震颤,见于室间隔缺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2)舒张期杂音
①二尖瓣区:
器质性杂音:舒张中、晚期,低调,隆隆样,可伴震颤,S1亢进,一般不传导,临床见于二尖瓣狭窄。
相对性杂音:主要见于重症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临床可因二尖瓣处于半关闭状态,而出现心尖部舒张期杂音,称为Austin—Flint,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相对性二尖瓣狭窄。
②主动脉瓣区: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杂音为舒张早期叹气样,向胸骨左缘及心尖部传导。常见病因为风湿性、先天性、梅毒性等。
③肺动脉瓣区:多由于肺动脉扩张导致相对性关闭不全,真正器质性病变少见。由二尖瓣狭窄所致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可出现柔和、吹风样、递减型杂音,伴有P2亢进,此类杂音称为Greham-Steell杂音。
④三尖瓣区:器质性杂音少见。
连续性杂音:常见动脉导管未闭,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粗糙、响亮、机器转动样、连续占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常伴有震颤。
卫生资格考试心脏杂音常用考点一览表
瓣膜听诊区 |
收缩期杂音(SM) |
舒张期杂音(DM) |
|
心尖部 |
二闭(MI)杂音呈吹风样,高调,向左腋下传导;二尖瓣后叶关闭不全向胸骨左缘和心底部传导 |
二狭(MS):隆隆样,局限不传导 |
常考 |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A:主动脉瓣区) |
主狭(AS)喷射性、性质粗糙,常伴有震颤,向颈部传导, |
主闭(AI) 叹气样、向下传导,可达心尖区, |
常考 |
胸骨下端响 |
三闭(TI) |
三狭(TS) |
很少考 |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P:肺动脉瓣区) |
肺狭(PS) 喷射性,响亮而粗糙 |
肺闭(PI) 吹风样或叹气样 |
常考 |
胸骨左缘第2、3肋间粗糙杂音(Gibson杂音) |
动脉导管未闭(PDA):连续性机器样 |
常考 |
|
胸骨左缘第2、3肋间收缩期杂音 |
房间隔缺损(ASD): P2固定分裂 |
|
常考 |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全收缩期杂音 |
室间隔缺损(VSD) |
|
常考 |
Austin—Flint杂音(奥-佛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相对性二尖瓣狭窄。左室血容量多及舒张期压力增高,使二尖瓣膜处于较高位置,呈现相对狭窄,产生的杂音称为Austin—Flint杂音。 |
|||
Graham Steell杂音(格-斯杂音):二尖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导致的肺动脉扩张引起肺动脉瓣相对关闭不全,产生舒张期杂音。 |
更多2014年主治医师内容请:2014年主治医师签约培训
客服QQ:1834177520 咨询热线:400-626-9910(按2号键)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
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