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节 肺结核
一、原发性肺结核
考点:发病机制
结核病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发病机制
原发性肺结核为原发结核感染所引起的病症,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在X线上呈现肺部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的结核性炎症的三者组合。
原发性肺结核多见于儿童,青年和成人有时也可见。肺部原发灶好发于上叶下部和下叶上部或中部靠肺的边缘部位。大多数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较轻并可自愈,少数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强、数量大及机体剧烈变态反应,发展为原发性肺结核病。
胸内淋巴结结核包括纵隔、气管旁淋巴结、支气管隆突部位淋巴结和肺门部位各组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儿童较成人明显。
二、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考点: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流后,播散到肺内形成的结核病。根据结核分枝杆菌侵人的数量、次数、间隔时间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此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为原发性肺结核发展而来,成人、老年也可发生。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者,诱因包括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免疫抑制,如糖尿病、分娩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如果结核菌进入静脉系统,则经右心、肺动脉而到肺部,形成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在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发病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结核菌进入肺静脉或体循环的动脉,往往出现全身性血行播散结核。个别情况下,肺部可形成一侧肺或一叶肺的血行播散结核。如病变累及胸膜可并发气胸或结核性胸膜炎。
三、继发性肺结核
考点: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由于初染后体内潜伏病灶中的结核菌重新活动和释放而发病,极少数可以为外源性再感染。本型是成人肺结核的常见类型。常呈慢性起病和经过,但也有呈急性发病和急性临床过程者。由于免疫和过敏反应的相互关系及治疗措施等因素影响,继发型肺结核在病理和X线形态上又有浸润型肺结核、增生型肺结核、干酪型肺结核、干酪型肺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结核球(瘤)等区分。其中有些区分仅有很少临床意义。
结核球:干酪坏死灶被纤维包裹,或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洞内干酪物干涸浓缩形成。结核球内有钙化灶或液化坏死形成空洞,同时80%以上结核球有卫星灶,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
空洞状态:干酪慢性空洞见于干酪性肺炎,洞周为干酪坏死物、无壁;厚壁洞,见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净化空洞系经有效合理化疗,结核菌已被消灭,痰菌阴性连续一年以上,但空洞仍在,故亦称“空洞开放愈合”。
第三十三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本章考点:
(1)接触机会
(2)发病机制
二、职业接触
常见接触机会有:炼钢、炼焦等冶金生产;煤气生产;煤矿瓦斯爆炸;氨、丙酮、光气、甲醇等的化学合成;内燃机使用;矿井、坑道内使用炸药等。
三、发病机制
一氧化碳(第三者)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250倍~300倍,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后解离速度又比氧慢3600倍,而且碳氧血红蛋白的存在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致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主要机制)。
另外,一氧化碳还可与血液外的含铁蛋白发生可逆性结合。如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从而影响氧从毛细血管弥散到细胞内的线粒体;与细胞色素a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链,抑制细胞呼吸。
第三十四节 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
本单元考点:
(1)接触机会
(2)发病机制
一、接触途径
有机磷酸酯农药(OP)主要用作农业杀虫剂,少数品种作为杀菌剂、除草剂或脱叶剂等。其化学结构式为(R0)2P(O)X或(RO)2P(S)X。式中R0大多为甲氧基或乙氧基,亦可为苯基或其他基团;X为烷氧基、芳香基、卤基或杂环取代基。本类农药多为油状液体,易挥发,有异臭,遇碱性物质易分解破坏。进入市场的成品剂型有乳剂、油剂、粉剂、喷雾剂和颗粒剂等,可采用喷洒、熏蒸、拌种、浸种、涂茎等方式施药。在OP的生产、包装、贮存、搬运、供应、配制、喷洒、涂茎、施药工具修理等过程中,可经污染皮肤吸收和呼吸道吸入引起生产性中毒。此外,误服、误用、污染食物或自服等,可引起生活性中毒。我国每年急性OP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列农药中毒的首位。
二、中毒机制
急性毒性作用主要是抑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使其失去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的作用,造成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ACh大量蓄积,兴奋胆碱能受体,产生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急性胆碱能危象。
OP抑制AChE的过程分几步反应:①AChE丝氨酸羟基与活化的OP的X基团形成不稳定的共轭结合;②AChE的丝氨酸羟基被磷酰化,脱掉X基团;③自发水解而使磷酰化酶部分恢复活性,本步反应取决于0P本身的结构、pH、亲核基团(如肟类复能剂的及时应用)等,并非所有的OP抑制的AChE都能恢复;④磷酰基团上再脱烷基,形成单烷基磷酰化酶,不能再复活,又称之为老化。
急性OP中毒引起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IMS)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由于高频重复刺激IMS患者周围神经可引起肌肉诱发电位波幅递减,提示存在神经肌接头突触后传导阻滞的现象。这是否与ACh蓄积引起的神经肌接头突触后膜ACh烟碱受体的失敏有关,尚需深入研究。
某些0P中毒急性胆碱能危象症状消失2~4周后,发生远端肢体肌肉麻痹和感觉障碍为主的多发性神经病(OPIDN),属中枢-周围型远端型轴突病。其发生与AChE抑制无关。有些学者认为OP使神经病靶酯酶(NTE)失活并进而老化所致。也有学者则认为OPIDN的发生发展中,细胞骨架蛋白受损、钙调蛋白功能异常、轴浆运输障碍等起到重要作用。
更多2014年主治医师内容请:2014年主治医师签约培训
客服QQ:1834177520 咨询热线:400-626-9910(按2号键)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
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