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职称考试

考试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考试资讯>职称晋级>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讲义(八)

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讲义(八)

2014-02-14爱医培训

第十四节 腹 水


正常腹腔内仅有少量液体,一般不超过200ml。腹水是指因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腹腔内液体积聚过多。引起腹水的病因较多,临床上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肿瘤。一般腹水达1000~1500ml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一、常见病因
1.心血管疾病 如充血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
2.肝脏及门脉系统疾病 肝硬化、肝癌、门静脉血栓形成。
3.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4.腹膜疾病 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肿瘤腹膜转移。
5.营养不良 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1缺乏。
6.淋巴系统疾病 丝虫病、腹腔淋巴瘤、胸导管或乳糜池梗阻。
7.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宫外孕破裂、女性生殖系肿瘤, Meig综合征(卵巢纤维瘤伴有腹水和/或胸水)。
8.腹腔脏器穿孔或破裂 胃肠穿孔、肝脾破裂。
9.其他 甲状腺功能减低。
根据腹水形成的原因及性质,可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两类。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重度营养不良、慢性心力衰竭等。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蛋白增加),多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如化脓性及结核性腹膜炎等。也可见于非感染性原因,如外伤、化学性刺激(胆汁、胰液等)。此外尚可见于恶性肿瘤。
二、临床表现
腹水量较少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不明显;大量腹水时可出现腹胀,压迫膈肌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查体发现腹部膨隆、脐平甚至脐突出,移动性浊音阳性。应注意与胃肠胀气及巨大卵巢囊肿等鉴别。胃肠胀气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巨大卵巢囊肿,尺压试验阳性。
三、腹水检查
(一)常规检查
1.颜色 漏出液多为淡黄色;渗出液常呈深黄色。血性腹水多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病急性期等。
2.透明度 漏出液多透明;渗出液呈不同程度的混浊。
3.比重 漏出液比重多低于1.018;渗出液比重多高于1.018。
4.凝固性 漏出液一般不凝固;渗出液易于凝固。
5.pH 结核性腹水pH常<7.30;急性胰腺炎所致腹水的pH>7.30;若pH>7.40,应考虑恶性腹水。
6.细胞计数 漏出液的细胞数较少,常低于100×106/L,渗出液细胞较多,常高于500×106/L;血性腹水时,红细胞数高达5×1010/L以上。
7.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为主多提示急性炎症;淋巴细胞为主多为结核性或恶性腹水;寄生虫感染或结缔组织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性腹水多有结核或恶性肿瘤所致。
(二)生化检查
1.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漏出液多为阴性;渗出液多为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漏出液蛋白总量多在25g/L以下,以白蛋白为主;渗出液蛋白总量多在30g/L以上。血清白蛋白与同日内测得的腹水白蛋白之间的差值(SAAG),是诊断门脉高压性腹水的佳指标。SAAG≥11g/L提示门脉高压性腹水,SAAG<11g/L则为非门脉高压性腹水。
3.葡萄糖测定 漏出液中葡萄糖含量与血糖近似;渗出液中葡萄糖减少。癌性腹水时葡萄糖含量可与血糖相似,但癌细胞有广泛腹膜转移时,糖含量可减少。
4.类脂测定 乳糜性腹水呈乳状混浊。苏丹Ⅲ染色成红色。甘油三酯含量较高(>4.25mmol/L),但胆固醇含量不高。
5.酶活性测定
(1)乳酸脱氢酶(LDH):漏出液中活性与血清相似;渗出液中活性增高,大于200IU/L,且腹水LDH/血清LDH比值大于0.6。腹水中LDH活性以腹膜癌高,可大于500IU/L,其次为腹膜炎,结核性腹水略高于正常血清。
(2)淀粉酶:各型胰腺炎或胰腺癌病人腹水淀粉酶活性均可增高。
(3)溶菌酶:其活性以化脓性积液高,其次为结核性积液,其他性质积液一般低于10mg/L。
(4)腺苷脱氨酶(ADA):一般不超过45IU/L,结核性腹膜炎时增高。
6.癌胚抗原(CEA)测定 癌性腹水时多>5μg/L;良性腹水时多<5μg/L。
(三)细胞学检查
检出肿瘤细胞是诊断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的重要依据。
(四)细菌学检查
腹水涂片染色查找病原菌,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有助于病原诊断。
四、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结核性腹膜炎
诊断依据:①青壮年病人,有结核病史,伴有其他器官结核病证据;②发热原因不明2周以上,伴有腹痛、腹胀、腹水或(和)腹部肿块;腹部压痛或(和)腹壁柔韧感;③腹腔穿刺获得腹水,为渗出液性质,以淋巴细胞为主,一般细菌培养阴性,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④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肠粘连等征象;⑤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血中的结核抗体也可为强阳性。
结核性腹膜炎的腹水以少量至中量者为多。腹水常为草黄色渗出液,少数为淡血性,偶为乳糜性,以淋巴细胞为主。腹水ADA酶活性增高。本病的腹水一般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腹水浓缩找结核菌的阳性机会很少,结核杆菌培养的阳性率很低,腹水动物接种的阳性率可达50%以上,但费时较长。腹腔镜检查对诊断困难者有确诊价值。一般适用于有游离腹水的病人,可见腹膜、网膜、内脏表面有散在或聚集的灰白色结节,浆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混浊粗糙。活组织检查有确诊价值。腹腔镜检查在腹膜有广泛粘连应属禁忌。
(二)肝硬化腹水
失代偿期病人75%以上有腹水。
形成机制为钠、水的过量潴留,与下列腹腔局部因素或全身因素有关:
①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30mmH2O时;
②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低于30g/L;
③肝静脉回流受阻,淋巴液生成增多;
④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⑤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⑥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及肾内血液重分布等因素,可发生肝肾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肾衰竭。其临床特征为:①自发性少尿或无尿;②氮质血症;③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④肾脏无重要病理改变。
腹水检查:一般为漏出液:①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时,腹水透明度降低,比重介于漏出液和渗出液之间,白细胞增多,常在500×106/L以上。其中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大于250×106/L。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应做腹水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并以药物敏感试验作为选用抗生素的参考。②并发结核性腹膜炎时,腹水性质可介于渗出液和漏出液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一般细菌培养阴性。阳性可确诊。③合并原发性肝癌时,腹水多为血性,应做细胞学检查。
(三)腹腔恶性肿瘤
包括腹膜转移癌、恶性淋巴瘤、腹膜间皮瘤等。腹水生长迅速且持续存在,可为黄色渗出液或血性。细胞学检查如果方法得当阳性率相当高且假阳性少,是鉴别良恶性腹水的主要方法。腹水CEA增高。可通过B超、CT、内镜等检查寻找原发癌灶,但亦有一些原发灶相当隐蔽而已有广泛腹膜转移者。

第十五节 肝 肿 大


肝肿大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体征。正常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缘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肝的位置与性别、年龄、体形有关,可随呼吸、内脏活动及体位的不同发生一定的变化。触及肝脏时应详细描述肝脏的大小、质地、表面状态和边缘,有无压痛、搏动,肝区摩擦感和肝震颤。结合肝脏叩诊,描述肿大的肝脏还可通过三个测量。
一、常见病因
(一)感染性肝肿大
1.病毒性感染;
2.衣原体性感染;
3.立克次体性感染;
4.细菌性感染;
5.螺旋体性感染;
6.真菌性感染;
7.原虫性感染;
8.蠕虫性感染。
(二)非感染性肝肿大
1.中毒性;
2.淤血性;
3.胆汁淤积性;
4.代谢障碍性:
5.肝硬化;
6.肿瘤和囊肿;
7.结缔组织病;
8.血液病。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肝肿大和慢性肝肿大。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
二、诊断方法
(一)病史
病史往往能提供肝脏病的诊断线索。要详细了解有无传染病的接触史、使用血液制品史、旅居流行病地区史,有无药物或毒物接触史,有无慢性酗酒史。注意询问伴随症状或体征:是否伴肝区疼痛、发热、纳差、黄疸等。
(二)体格检查
1.病变范围
(1)是弥漫性肿大,还是限局性肿大。前者见于普遍性肝脏疾病,如各种肝炎、脂肪肝、肝淀粉样变性、淤血肝、肝硬化、弥漫性肝癌、肝转移癌等;后者见于肝内占位性病变,如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或肝包虫。阿米巴肝脓肿与肝包虫病多位于肝右叶,而血吸虫病则多以左肝肿大为主。
(2)轻度肿大指肋下1~3cm,见于病毒性、中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以及各种感染;
中度肿大指肋下4~5cm,见于肝淤血、淤胆、肝脓肿、肝肿瘤、血吸虫病;
重度肿大指平脐,见于巨大肝癌、血吸虫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多囊肝等。
(3)进行性肝肿大见于肝结核、原发性肝癌及继发性肝癌。
2.肝的质地 是质软、质中,还是质硬。正常人体质瘦弱者可触及肝边缘且质软,触之如噘起之口唇;肝脏中等硬度见于肝炎、肝脓肿、血吸虫病、脂肪肝或疟疾等,质韧触之如鼻尖;肝脏质地坚硬,见于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恶性肿瘤、白血病、肝淀粉样变性等;如触前额。
3.肝的边缘和表面 正常肝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慢性肝炎、脂肪肝、淤血肝的边缘较钝,表面尚光滑;肝硬化、肝癌、多囊肝的表面不光滑,呈结节不平,边缘厚薄不一致;肝表面呈大块状隆起者,见于巨块状肝癌、肝脓肿和肝包虫病。
4.压痛 正常肝无压痛;轻度弥漫性压痛见于急性肝炎、急性肝淤血、胆道感染;细菌性或阿米巴性肝脓肿时压痛更为剧烈,且主要为限局性压痛,肝癌常无明显压痛。叩击痛见于深部肝脓肿。
5.搏动 正常肝或由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肝肿大并不伴有搏动;凡肝肿大未压到腹主动脉或右心室未增大到向下推压肝时,也不出现肝的搏动。如果触到肝搏动,应注意是单向性还是扩张性。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6.肝区摩擦感 见于肝周围炎等。
7.肝震颤 见于肝包虫病。
8.发热 感染性肝肿大多伴有发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细菌性肝脓肿时多有寒战。疟疾则多有典型的热型。
9.黄疸 病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及肝外胆道梗阻时多见。
10.脾大 病毒性肝炎、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布氏菌病、阿米巴肝脓肿、疟疾、血吸虫病、脂肪肝、肝硬化、白血病等可有脾大。
11.消瘦 肝癌可伴明显的消瘦。
12.腹水 肝癌、肝硬化、急性与亚急性肝坏死、循环障碍等可见。
13.肝掌和蜘蛛痣 多见于慢性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硬化。
14.紫癜、牙龈出血等出、凝血障碍 见于严重的肝脏病、长期阻塞性黄疸和血液病、钩端螺旋体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病毒性疾病可通过血清抗体效价增高或病毒的血清标志物来诊断。如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另还可检测乙肝病毒的DNA。其他原因也有其各自的标志或特异的抗体,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独特的血清学特点,而肝癌则有其较为特异的标志。
2.尿检查 其中的胆红素、尿胆原对于判断黄疸的性质有重要意义。
3.粪便检查 粪便中可找到相应的虫卵或滋养体。
4.十二指肠引流 对胆道感染所致肝肿大的诊断有帮助。
5.肝功能试验
(1)酶学的试验:是肝病临床上不可缺少的生化检查手段,对于发现肝胆疾病、阐明疾病的性质、明确病变的细胞内定位有重要意义。分为:
1)主要用于肝实质损害的酶类;
2)主要用于诊断胆汁淤积的酶类;
3)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酶;
4)用于诊断肝肿瘤的酶。
(2)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的实验:血清胆红素测定可了解有无黄疸、黄疸的程度和演变的过程,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和判断预后。血清胆汁酸可灵敏地早期发现轻度肝损害,可将肝炎、肝硬化与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而肝细胞功能正常者进行鉴别。
(3)脂类代谢试验:血清磷脂测定对于肝细胞急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有意义。
(4)血浆蛋白的测定:如γ球蛋白在急性肝炎时正常或稍高,而在肝硬化时则明显升高。肝病中甲胎蛋白升高,反映肝细胞再生,与病情活动有关,并非肝癌所特有。
(5)吲哚氰绿排泄试验。
(6)其他。
(四)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在肝胆疾病中的诊断上可用于测量肝脾及胆囊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观察肝静脉、门静脉及其分支的直径、有无栓子等;确定肝胆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范围;证实临床诊断和解决特殊问题;各种疾病引起的肝肿大在超声下有不同的表现。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和引流,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对已确诊的肝胆疾病进行治疗随诊观察;进一步验证核素检查的结果,确定病变的性质和深度,以及肝胆疾病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2.X线检查
(1)胸透:可确定右膈的位置、形状及运动。
(2)胃肠造影:能发现食管静脉曲张,并且对发现胰头癌或壶腹癌所引起的胆道梗阻有帮助。
(3)胆道造影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道及胰腺疾病的诊断很重要。
3.CT与MRI 对肝、胆及胰腺等腹部疾病的诊断均很重要。
4.放射性核素扫描 可以动态观察在肝、胆管、胆囊中放射性浓集和通过情况,可显示肝内占位性病变,血池填充对血管瘤有确诊意义,还可协助鉴别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管梗阻。
5.腹腔镜检查 除可直接观察肝、胆及脾脏外,还可在直视下取活检。
6.肝血管造影。
7.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病理检查对于诊断至关重要,各有其特点。
三、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病毒感染
1.病毒感染是我国引起肝肿大的常见的原因。其中又以乙型肝炎病毒常见。丙型肝炎病毒是另一常见的原因。
2.慢性肝炎可由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3.慢性肝炎分活动期及缓解期,在病理学上各有其特点,预后也不同。
4.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从轻度无明显症状,至重者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压痛及叩痛。多有脾大,甚至黄疸加深、腹水、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病人可有肝外表现。症状可与肝硬化无显著差别。
5.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在活动期可有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吲哚氰绿排泄实验有明显滞留。
6.免疫学检查 活动期及病毒复制时,与静止期有不同的病毒标志物及抗核抗体等结果。
7.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穿刺活检和病原学检查。
(二)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因长期、大量饮用各种含乙醇的饮料所致的肝脏损害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三种形式可混合存在。三种形式的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不一,酒精性肝硬化时贫血、营养不良、肝掌、蜘蛛痣和男性乳房发育较病毒性肝硬化更常见。饮酒史在诊断中至关重要,B超示:实质弥漫性细点回声,深部组织回声递减,同时应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肿大,必要时需肝脏活检。
(三)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高球蛋白血症、有多种自身抗体和汇管区呈碎屑样坏死为特征的肝脏炎症性病变。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病理特征。
3.临床特点。
4.实验室检查 抗平滑肌抗体及血浆蛋白的变化较为特异。
5.诊断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穿刺活检。要排除活动性病毒感染(包括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无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史,无过量饮酒史,无肝毒性药物应用史,并要排除胆道疾病、肝肉芽肿、肝脏铁或铜沉积。
6.分型 根据血清免疫学检查分为三型。
(四)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1.病因 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者为主,国外以酒精中毒多见。
2.发病机制 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②残存肝细胞形成再生结节;③假小叶形成;④肝内血循环紊乱,导致门脉高压,并进一步促进肝硬化的发展。
3.病理 早期肝脏肿大。分为3型:小结节性、大结节性、大小结节混合性。并有其他脏器相应的病理变化:门体侧支循环开放、脾大、脾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肝肺综合征。
4.临床表现 代偿期无特别症状;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及门脉高压两大类表现。
5.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如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门脉血栓形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各有其不同的发病机制。
6.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7.诊断
(1)有病毒性肝炎、长期饮酒史等病史。
(2)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3)肝脏质地坚硬有结节感。
(4)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表现。
(5)肝活组织检查见假小叶形成。
(五)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概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胆汁性肝硬化,较为少见。其病变主要为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有长期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终演变为再生结节不明显肝硬化。
2.病理 有特征性的改变。并分为4期:胆小管炎期、胆小管增殖期、瘢痕形成期和肝硬化期。
3.诊断依据 中年以上女性,有显著的皮肤瘙痒、肝大、黄瘤;有显著的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生化改变;IgM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且滴度很高。确诊靠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诊断:首先要排除肝外胆管阻塞引起的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六)原发性肝癌
1.相关因素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其他。
2.病理分型 大体分型分为块状型、结节型、弥漫型和小癌型;细胞分型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
3.临床表现 肝区痛、肝肿大,伴黄疸、肝硬化征象、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及转移灶症状。
4.并发症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及继发感染。
5.肿瘤标志物 AFP等。
6.影像学特点
(七)肝性脑病
1.概念 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2.病因 肝硬化,门体分流手术,少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的急性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阶段,更少见于原发性肝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及严重胆道感染。
3.诱因 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饮食,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外科手术,感染等。
4.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γ-氨基丁酸/苯二氮复合体学说,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5.临床表现 分为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和昏迷期。
6.诊断 基础疾病,诱因,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升高。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更多2014年主治医师内容请:2014年主治医师签约培训


客服QQ:1834177520 咨询热线:400-626-9910(按2号键)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
  行删除处理。

评论

评论的时候,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问明,多给文档分享人一些支持。

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
爱爱医 |  考试宝典 |  文都网校 |  医学教育网 |  环球网校 |  医学考试网 |  灵知传媒 |  医路伴 |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