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职称考试

考试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考试资讯>职称晋级>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讲义(一)

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讲义(一)

2014-02-14爱医培训

章 常见症状与体征

  基本概念、正常值、分类(位于中间的一个或两个是考试的重点)、常见原因、发病机制、伴随症状的常见疾病。

节 发 热

一、概 述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上限(腋温37℃,口腔温度37.2℃、肛温37.7℃)。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
正常人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后体温较高。
发热的临床分度(重点掌握中度发热和高热,超纲的内容)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
低热:体温为37.3℃~38℃。
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高热:体温为39.1℃~41℃。
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发生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如下图。

发热的主要机制为:外致热原(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等)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尿酸结晶等)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主要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这些内生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然后机体出现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出现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分子量较大,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EP。
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发热可以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活动及肝脏的解毒功能。但严重发热可对器官和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因心率快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体温在42℃(热限)以上可使一些酶的活力丧失,使大脑皮层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后导致昏迷,直至死亡。

二、常见病因
发热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更为常见。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导致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包括多种不同的疾病:
1.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热、成人still病等。
2.恶性肿瘤 包括各种恶性实体瘤(以消化道肿瘤、肝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多见)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3.无菌性组织坏死 如心肌梗死、肺栓塞、脾梗死、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所致组织损伤、内出血、急性溶血等。
4.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包括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出血、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丘脑病变等。
6.物理因素 如中暑、放射线病等。
7.其他 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感染后发热和功能性低热。

三、发热的临床特点
(一)发热的特征
1.发热的诱因、起病缓急、病程、加重或缓解因素
急性起病,病程少于两周者为急性发热,主要由感染引起;
两周以上体温超过38℃为长期发热,常由感染、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引起,但仍以感染为主要原因;
体温在38℃以内的非生理性发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可见于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低热。
2.热型 对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常见的热型包括: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极(稽)大伤脑筋)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达2℃以上(高与低体温之差),低体温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张风败化肥);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经过1天或数天后又骤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骤升,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发热无明显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二)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1.伴有寒战 病程中只有一次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病程中反复于发热前出现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药物热、急性溶血、输血反应、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淋巴瘤。
2.伴出血: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等。
3.伴明显头痛 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
4.伴有胸痛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肺脓肿等。也可见于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
5.伴有腹痛 见于各种原因的消化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肝脓肿、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以及腹部恶性实体肿瘤和恶性淋巴瘤。
6.伴尿痛、尿频、尿急 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7.伴有明显肌肉痛 见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8.伴有皮疹,见于:
(1)发疹性传染病:包括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幼儿急疹等。发热和皮疹出现的时间常常相对固定。
(2)非传染性疾病:常见于风湿热、药物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等。
9.伴有黄疸 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和其他严重感染、急性溶血等。
10.发热伴口角疱疹: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
11.发热伴肝脾肿大:常见于传热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12.发热伴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颅内外严重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及继发感染,多在数天后。
13.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热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更多2014年主治医师内容请:2014年主治医师签约培训


客服QQ:1834177520 咨询热线:400-626-9910(按2号键)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
  行删除处理。

评论

评论的时候,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问明,多给文档分享人一些支持。

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
爱爱医 |  考试宝典 |  文都网校 |  医学教育网 |  环球网校 |  医学考试网 |  灵知传媒 |  医路伴 |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  人卫医学网